八中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

甘泉思源

八中记忆

为了那信仰——访温州八中原副校长、离休干部赵次音同志

日期:2011-06-07 0:00:00 浏览次数:

林永明

世事的沧桑在她身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苍苍银发,道道皱纹,稍驼的脊背,却无法带走她那炯炯的眼神,清晰的记忆和坚定的信仰。

初次跟这位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革命前辈赵次音同志面叙时,觉得她似乎跟一般的老妪没有多大的区别,慈眉善目,温柔敦厚,待人亲切。随着话匣子的打开,她抚今追昔,如数家珍似的将她经历过难忘岁月中的一桩桩往事历历重现在眼前。随着回忆的深入,她时而感叹那革命战争岁月的峥嵘坎坷,时而缅怀那些风雨同舟的老领导、老战友们的彪炳业绩,时而感受新中国的诞生,改革开放的光辉成就来之不易,时而深情地倾吐了要永远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心声……

1944年秋,乐清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乐清地下党的关怀下,正在乐清中学读书年仅十八、九岁的赵次音参加了乐清学生假期工作队(后改名为“乐清学生抗日宣传工作队”,简称“学工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当时乐清地下党组织领导邱清华、叶龄银会见并鼓励学工队要关心国家的存亡前途,不断努力工作,并介绍她去乐清芙蓉找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的张雪梅同志(邱清华同志的夫人),帮助解决学工队30多名学生的吃住问题。

赵次音同志深情地回忆说,“我初次与雪梅同志见面时,见她天生丽质,是名门闺秀。想不到她这样平易近人,便立即消除了对她的陌生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当晚,在雪梅住处聊天,张雪梅同志跟她谈人生,谈革命,更多的是谈日寇残杀我国同胞的血腥罪恶,改变了她只因为家乡沦陷,书读不成才和同学们走在一起共同抗日的单纯思想,逐渐认识到,“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1945年春节后,张雪梅同志接受党的指派,调入警四中队任第二分队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著名的“虹桥起义”(即“虹桥事变”)。其后带领警四中队和学工队部分成员上山抗日,保护了虹桥起义的成果。当时雪梅同志给赵次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动员她去浙东参加革命。她开始时表示同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改变了主意,径自去乐清中心小学当教师去了。为此事,她感到愧对雪梅同志的期望,因为自己没有顺应革命潮流,积极果断地投入抗日烽烟中去。当年9月,张雪梅同志又联系上了赵次音,希望她利用当教师这一公开身份,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于是,赵次音等就在青年教师、学生和社会青年中成立读书会,张贴革命标语,分发传单,唤醒老百姓的觉悟,揭穿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真反共的阴谋,团结起来去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61月至19472月,由于形势恶变,当地国民党政府发现赵次音等从事地下党活动,就搜查了她和陈朱廉同志的家,并被学校解聘。

正当赵次音同志身处厄境 、前途难卜时,1947年暑假,张雪梅同志来信叫她先到琯头,然后会有人送她到游击区。当时次音同志并没有到琯头雪梅家,却到自己哥哥家躲避了一段时间。为此,雪梅同志再次给她去信,敦促她“马上归队”!这“马上归队”四个字犹如一轮旭日温暖了她的心田,使她感到党组织时时刻刻都在关切爱国进步青年;这“马上归队”四个字,犹如一声春雪,震醒了她的心扉,使她顿悟革命青年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这“马上归队”四个字犹如一道“诏书”,让她牢记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年轻的赵次音此时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自己是该归队的时候了。于是,19483月,她通过地下党员黄古芬(离休干部李方华同志的大嫂)这条线,由胡贝丝同志(李方华同志的二嫂)护送到乐清游击区。在游击区,次音同志服从党组织工作需要,在筋竹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同年11月,24岁的赵次音由孔昭明和陈丘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在游击区从事宣传工作。

每每回忆起这段难忘岁月时,赵次音同志非常感激党组织和老领导、老战友张雪梅同志对她的指引与帮助,她总会无限深情感叹,“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要在党的培养下,对社会、对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要视革命事业高于一切,永远不忘党的恩情。”

凭着这坚定的信仰,赵次音同志在1949年温州解放初期,先后在永嘉妇联、县委、县银行、县府和县教育局担任过领导职务。虽然单位与职务变动相当频繁,有时还会受到一些人为的排挤,但是她始终铭记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一直以她所崇敬的张雪梅同志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勉励其的高尚品质为榜样,服从党的需要,干一行爱一行,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

凭着这坚定的信仰,19599月,赵次音同志服从组织分配,到当时的巨溪中学(即现在的三溪中学担任校长。这段时间她精力最为充沛,依靠校党支部的领导,团结全校教工,顶住了“反右倾”的扩大化这般逆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获得了甚好的口碑。受到1963年反右倾的影响,赵次音后调任城南街道办事处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遭受批判、戴高帽、游街的折磨,但她坚信,邪不压正,乌云终究挡不住太阳的。

凭着这坚定的信仰,1971年秋上级委派时任温州七中校长的滕国樑先生和赵次音同志去主持温州八中创办工作,并任命他们为正、副校长。在军代表的鼎力协助下,团结全校教工,花了很大精力,对有关单位进行了动员说服,收回了被他们占用的学校用房与操场,积极克服了校舍简陋、没有教学仪器等诸多困难,顶住了文革动乱期间泛滥成灾的“读书无用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和少数人抵制党的领导及对校长负责制进行无端批判等种种严重干扰,不断增强教工的凝聚力,使校风、学风有了好转,教育与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常……温州八中成了赵次音同志漫长人生的最后驿站,直至1978年光荣离休。

离休后的赵次音同志离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她十分欣赏方志敏同志的一句名言:“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她工作一天。”她知道,无数革命先辈献出自己的一切尚且在所不惜,何况我们还健在的人更应该继续为党的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离休后,她十分重视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订阅《炎黄春秋》、《报刊文摘》、《浙江老年报》等报刊,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她曾经担任过居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关心居民群众的疾苦,为构建和谐文明的居民小区到处忙碌着;她关心国内外大事,20088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市退教协在马鞍池公园发动全市离退休教工为灾区募捐,她闻讯后即让她孙女陪同(因为她年迈行走不太方便)前往捐款,博得了在场教工们的啧啧钦佩……

在迎接我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每当赵次音同志翻阅《傲雪红梅——张雪梅纪念文集》这本珍贵历史文献时,深切缅怀与追思之情油然而生,心不自己,她感慨万端:大姐虽去,风范长存。我要像张雪梅同志那样,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永远忠于党的坚定信仰,体现一个真正革命者的人生价值。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